“中國定力”這個詞在時下很流行。去年李克強總理首次說到“定力”。在今年的博鰲亞洲論壇上,他在向各國來賓談到中國的經濟走勢時,又一次提到了保持定力——“凡事預則立。面對當前複雜形勢,我們既要冷靜觀察、保持定力,又要未雨綢繆、主動作為。”那麼,所謂中國的“定力”具體是指什麼呢?
  經過分析比較,筆者以為,以下諸點,也許可以稱為中國“定力”的主要構成。
  其一,政策的“定力”。所謂政策定力就是以習近平為首的黨中央要堅持以通過加快調結構、促改革來實現既有利於當前又能惠及長遠的集約式增長。中國不會也不能再走那種因為經濟上的一時波動,而搞短期強刺激政策的回頭路。我國新一屆政府相信,2013年以來確定的註重中長期發展的方針,在經過一年多實踐印證後,可以繼續成為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和挑戰的基本的“政策儲備”。
  其二,判斷的“定力”。老話說得好,預則立,不預則廢。所謂判斷的“定力”其實就是對中國發展走勢的正確估量。今年我國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定在7.5%左右,既然是左右,就表明有一個上下幅度,無論高一點或低一點,只要能夠保證比較充分的就業,就不會出現超出合理區間的大波動。這也可視為中國經濟的韌性。從2013年至今,儘管我國政府的宏觀調控思路並未轉向增量刺激,但經濟仍出現了多年來沒有出現的好趨勢。這個“好”首先就表現在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的產值第一次超過了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同時,在剛剛過去的第一季度中,中國高耗能、高排放和資源性行業增速回落較多;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保持了較快增長。這固然與投資結構的優化有關,但也說明,調整產業結構的努力初見成效。此外,在第一季度,內需在拉動和提升整體經濟中的比重也在繼續提高,這可稱為“曙光”吧。
  其三,客觀的“定力”。中國經濟存在著客觀定力,這基於它有著很大的戰略縱深。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地域差異,在客觀上有了因為不平衡而形成的落差能量和商值。令亞洲其他發展中國家望塵莫及的是,中國經過數十年曲折的摸索和鍥而不捨的努力,已經有了一個相對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以及與之大體配套的管理體系和營銷體系。只要政策得當,特別是政策的指向正確,它自身就有很強的造血功能。更何況中國已經有了一個在改革開放條件下逐步且快速孕化與成長起來的、越來越廣闊的國內市場。而正在協同推進的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也是中國經濟潛在的戰略迴旋餘地。
  當然,上述一切“定力”的根本還在於要在那些關鍵領域特別是財政稅收領域中大力推進改革。沒有堅定的改革,一切定力都會變成空話。非常遺憾的是,今天,某些人和某些部門一聽到中央說“定力”,就又開始了升虛火、發高燒的自我陶醉。幾天前,就有人在談到正在草擬的“十三五規劃”時說,中國在“十三五”期間將會步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且意味著中國完全可以擺脫“中等收入之陷阱”。不知“說大話者”是否明白,“中等收入之陷阱”是自世界工業革命之後人類近代史上一個最難以破解的難題。而對它的破解,需要集中全世界的智慧、需要世界範圍的市場協調和全球資源的合理配置,也需要各國執政者有足夠的氣魄和卓越的才能。
  筆者把“中等收入陷阱”的癥候歸納為10個方面:1.經濟增長回落或停滯。在勞動力紅利消失的情況下,既無法在工資成本方面與更低收入國家競爭,又無法在尖端技術研製方面與發達國家競爭;2.公眾出現了新的更為強烈的直接參与國家事務的民主訴求,社會矛盾出現泛化傾向;3.貧富分化加劇,已觸及或超越了紅線;4.腐敗多發並呈彌散狀,外來投資減少,本國資金外流;5.過度過快的城市化使城市邊緣化問題日漸嚴重,社會管理變得紊亂;6.金融體系脆弱;7.就業愈加困難,失業、隱形失業以及半失業大量存在;8.道德水準下降;9.社會公共服務非常短缺;10.生態環境嚴峻。
  試問,哪位神仙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將上述現象輕易消滅?
  偉大的定力來自強大的實力,也來自堅強的意志和通達冷靜的認知。定力的外在形象是穩重,而它的內在支撐是進取加謙虛。人是這樣,國亦同理。  (原標題:中國定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65rodvu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